随着贸易作为增长来源的可靠性降低,中国学者建议采取需求侧措施来刺激国内消费。
随着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凸显了中国提振国内需求的必要性,北京大学研讨会上,学者们建议加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资,以为更高的消费奠定基础。
北京已经公布了几项鼓励需求的举措,包括周日发布的一项30点计划,以应对美国为纠正其总统和其他官员称之为不公平的贸易顺差而征收的关税和出口限制。
为了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卢锋在周日的研讨会上表示,“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提振国内需求和消费”。
“通过这样做,很大一部分国内生产的商品可以在国内消费,这也能实现更高的进口量。”
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达到了创纪录的近1万亿美元。
卢锋指出,中国必须调整其公共资源配置结构,这种结构在历史上一直严重偏向供给侧。
他表示,应该更加重视支持民生,特别是关注低收入群体。
卢锋呼吁进行新一轮的财政改革,重点是提高家庭收入,并解决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社会福利的差距。
他以养老金差距为例。他说,2022年,公务员的平均年度养老金为73198元人民币(10121美元),而城市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仅为37783元人民币。
农村和非在职城镇居民的养老金甚至更低,每年仅为2456元人民币。
卢先生说:“消费取决于预期的长期收入,而不仅仅是当前的收入。” 他强调,如果没有更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补贴将不会有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斌提出的另一种方法是增加对服务业的公共投资。
他指出,中国在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工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与发达国家相比,该国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体育场馆的数量相对有限,这充分说明了投资不足。
张斌说,中国公共服务部门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为4.9%,而美国为24.9%,德国为21.2%,日本为17.3%。
张斌说:“消费和投资高度正相关且相互促进。” 他补充说,由于投资决策的制定速度更快,因此扩大投资是促进消费的更快、更有效的方法。
原文链接: https://www.scmp.com/economy/policy/article/3302690/chinese-economists-call-wider-social-safety-net-nurture-consumption?module=top_story&pgtype=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