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朋友的建议比政府关于掺假饮料、海盗和“任意拘留”风险的警告更有分量。
荷兰籍的费尔坎·莫莱纳在8月首次前往中国旅行前,并未查看任何政府建议——他并非个例。
这位27岁的年轻人转而咨询了熟悉中国的朋友。在前往韩国途中,他在南方大城市广州停留了两天,期间经历了政府建议中不太可能提及的起伏。
莫莱纳和他的法国女友表示,尽管荷兰政府警告称中国存在扒手、盗窃以及强迫支付昂贵导游服务费用的行为,但他们在中国感到比在法国或荷兰更安全。
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由于手机应用程序故障,他们在一家餐厅支付了两次账单,不过朋友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使在广州机场,很少有人会说英语,但他们还是勉强应付了过去。
“说实话,我们了解得不多,”在一家制药公司的财务部门工作的莫莱纳说道。他表示,他们选择中国是因为想去离家更远的地方旅行,“我们绝对没想到会这么安全。”
他的经历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中国旅游趋势:正式建议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个人联系和私人旅游网站的及时、方便的建议——有时甚至完全没有任何建议。
“游客应该知道,如果他们去中国旅行,个人健康和安全不会成为问题。”
——吉布斯,前上海居民
过去一年,赴华旅行人数大幅增加,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对许多国家(包括荷兰)实施的免签入境政策。与去年春节相比,中国今年春节期间的入境预订量增加了200%以上。
外国政府关于犯罪、安全、诈骗和健康风险的建议可能已经过时。其他警告更多适用于涉及敏感行业的商务旅行者,而非普通游客。
“游客应该知道,如果他们去中国旅行,个人健康和安全不会成为问题,”前美国商会上海分会会长吉布斯说道。他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
“至于轻微犯罪和诈骗,我的感觉是,与10到15年前相比,这种情况已经大幅减少了。虽然仍然存在,但我没听说过什么大问题。”
加拿大和爱尔兰仍将假币问题列为关注点,而这一问题更多地出现在中国几乎完全无现金化之前的年代。加拿大政府还警告水手在沿海水域可能面临海盗袭击的风险。
加拿大政府一位女发言人本周对《南华早报》表示,渥太华“全天24小时密切监测海外的安全状况”。
英国和新西兰的建议警告不要让饮料无人看管,以免被人下药,从而使游客面临抢劫或性侵的风险。
“我认为,很难在简短的建议中捕捉到当地条件的细微差别。”
——斯图尔特·奥尔,实践教授学院首席执行官
“确实,中国的旅行建议很快就会过时,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墨尔本实践教授学院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奥尔说道,他曾就中国经商挑战进行过研究。
“我认为,很难在简短的建议中捕捉到当地条件的细微差别,因为看似无关的事件(如突发的社会动荡)可能会改变地方当局对法规的解释。”
奥尔表示,“普通”澳大利亚游客仍会查看政府网站上关于中国的建议,因为与旅游平台网站上的提示相比,这些建议“往往是最知情且更新最频繁的”。
在澳大利亚政府的Smartraveller网站中国页面顶部写道,根据以往案例,澳大利亚人“可能面临任意拘留或严格执行当地法律的风险”。
西班牙政府警告称,中国的无计价器出租车司机可能存在威胁,并建议游客购买“非常全面”的旅行保险,以防高昂的医疗费用。
居住在香港的法国公民杰里米·卡莫纳表示,当中国发生重大事件(如新的签证政策或公共假期)时,他会参考各种在线资源。
他经常因工厂检查而访问中国,并表示在上个月最近一次前往深圳的旅行中,除了城市地铁系统中的一款手机应用程序出现问题外,他没有遇到麻烦。
同样居住在香港的法国籍健身房运营者马克·居永表示,他从不查看政府建议,因为“我比他们更了解情况”。他定期前往中国大陆参加行业会议和社交活动。
莫莱纳表示,他计划下次前往北京或上海旅行,仍然会依靠朋友的建议,而不是官方建议。他说,由于中国实行免签政策,“我肯定还会再去”。
原文链接:https://www.scmp.com/economy/china-economy/article/3297796/warnings-china-travel-dangers-fail-put-foreign-tourists?module=top_story&pgtype=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