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的五年计划强调科学和工业现代化,北京正在采取措施保护中国免受与美国旷日持久的对抗。
北京似乎正在为与华盛顿争夺经济霸权的持久战做准备。中国最新的五年发展规划草案旨在提升其竞争力,并解决与美国的贸易战暴露出的薄弱环节。
习近平主席本周呼吁公众为国家2026-3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反馈意见,重点是科学和现代化,这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的战略思路。一份包含可量化社会经济目标的综合目录将于3月份公布。
分析人士预计,鉴于习近平主席多次呼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发展未来和前沿产业,同时升级传统制造业,中国将继续更加重视高科技进步、制造业韧性和国内消费。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可能仍然会设定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这是中国试图支撑其经济时最受关注的参数之一。
人们还希望,新计划(即第15个五年计划)所涵盖的未来五年,将有助于实现习近平2017年首次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年来,对这一目标的后续更新包括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目标。
这种五年计划是中国自上而下规划的遗留物,习近平主席称其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显著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对未来五年规划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4月下旬,他主持召开了一次省级官员座谈会,表示该规划应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相一致,同时确保国内经济稳定。
习近平说:“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应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立足实体经济,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同时保障人民福祉。”
习近平还呼吁要更好地理解国际形势变化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并积极适应和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收官之年,中国正朝着实现其诸多目标稳步前进。
今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十四五”期间的经济总量将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4.16万亿美元)。
曾参与起草先前五年规划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前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中国仍有能力在2026年至2030年实现不低于过去五年(约5%)的经济增长率,且该预测符合中国4-4.5%的潜在增长率。
杨伟民在3月份的一篇文章中表示:“要达到(未来五年)的经济目标,中国经济在此期间应额外增长38万亿元人民币。”
总部位于福建省的兴业银行的分析师在5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在“十五五”期间可能会放缓,但潜在增长率预计仍将维持在4.5%左右的相对较高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中国在2026-30年期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4.88%。
杨伟民表示,为实现这一潜力,增长应主要由内需驱动。杨伟民写道:“中国要保持出口的高速增长将面临挑战。”
其他政策顾问也纷纷呼吁采纳新的未来五年增长模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央行顾问王一鸣表示,鉴于日益增长的外部贸易压力,迫切需要转向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
王一鸣在上周末的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外部压力]将推动中国从投资和出口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
“面对这些挑战,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力度]提供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他警告说,中国人口的萎缩、原始技术创新和突破的持续不足,以及从传统增长行业向新的经济驱动力的不完全转型,将继续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挑战。
除了消费之外,北京推动技术和创新驱动增长的举措,将是未来五年及以后发展战略的另一条主线。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周三在一个峰会上表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在未来五年规划乃至到2040年更长远规划中最强大的驱动力。
这个术语主要指的是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以及未来产业,并提供各种支持性计划,以培养工业领域的“小巨人”和“隐形冠军”。
原文链接: https://www.scmp.com/economy/global-economy/article/3311096/chinas-xi-doubles-down-self-reliance-rallying-officials-bolster-manufacturing?module=perpetual_scroll_1_RM&pgtype=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