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各个年龄段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都难以看到前进的方向。
这是探讨中国在与美国进行前所未有的贸易战中面临的国内经济挑战的三部曲系列的最后一篇。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所有行业工人都面临的黯淡就业前景,以及卡车司机和高级律师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如何学会调整他们的期望。
当梁王所在的化工厂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员工时,他百感交集:既庆幸自己不在被裁之列,又担心更多的裁员即将到来。
梁王是东莞(广东省南部的一个制造业中心)的一位企业文化主管,他保住了工作,但不得不接受大幅降薪。
“订单太少了,没法生产,”他说。“我们无能为力。”
多年来,他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一家成熟的公司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该公司在多个省份拥有研发实验室和工厂。现在已经40多岁的梁王说,他的工资曾经足以抚养两个孩子并支付房贷,但目前“肯定不够”。
“问题是,现在找一份薪水相近的工作比两年前困难得多。”
梁王绝非个例。
焦虑正在笼罩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几乎没有哪个行业、年龄段和收入阶层能够幸免。从工厂车间到公司办公室,对裁员、工资缩水和缺乏替代选择的担忧正变得普遍。
尽管中国5月份的城镇失业率为5%,低于政府全年5.5%的官方目标,但16至24岁人群(不包括在校学生)的失业率为14.9%。这比4月份有所改善,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14.2%。
但这些宽泛的指标并不能捕捉到当前就业市场中那些难以量化的方面。在中国各地,中年职业人士、蓝领工人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都发现自己同样脆弱——被困在那些收入不足的职位上,或者被从他们曾经认为稳固的工作中排挤出去。
即使是那些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职业金字塔顶端的人也未能幸免。资深律师——长期以来与稳定和成功联系在一起——现在也在悄悄地勒紧裤腰带。
对于广东省一家中型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邓女士来说,工作时间明显更长,但每个案件的收入普遍低于两年前。
这位46岁的女士说:“客户不太愿意寻求法律服务,即使他们寻求了,他们能支付的费用也很低。”
在该行业蓬勃发展的年代,一些雄心勃勃的律师会大量投资于自己的形象,以吸引高端客户。“过去,购买名牌手表或升级豪华汽车以提升个人形象是很常见的。现在,这些预算已被完全削减。”
虽然缺少劳力士手表可能是一个比大多数人更容易解决的问题,但经济压力正开始蔓延到其他地方——包括住房,这是一种基本必需品,并且在过去几年是普通人坚如磐石的投资。“我在疫情之前买了一套公寓,以为它可以保值,但价格已经暴跌。”
我们从未遇到过如此境况
王丹, 欧亚集团
初级律师和应届毕业生的前景更加黯淡——案件更少,工资更低,工作保障微乎其微。
邓女士说:“过去,著名法学院的毕业生可以轻松获得大型公司或法院和检察院等政府机构的录用通知。”
“但现在,由于竞争激烈,许多应届毕业生愿意接受普通律师事务所的职位。” 即使如此,她说,薪水也不像以前那样了——在过去两年里,起薪已从7000元人民币降至5000元人民币(697美元),而且只有中国排名前五的法学院的毕业生才有真正的机会获得职位。
欧亚集团咨询公司的中国团队主管王丹表示,这种疑虑浪潮波及了整个劳动力。
她说:“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如此广泛、多方面的就业挑战还是第一次出现。”
“过去,重大的就业危机通常是由全球金融危机等特定冲击引发的。但这一次,它是结构性的、周期性的,并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从未遇到过如此境况。”
虽然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压力,但中国制造业正承受着尤其巨大的压力。经济增长低迷、国内政策收紧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削弱了公司招聘的意愿,甚至导致一些公司倒闭。
仅在广东省,工厂和小企业倒闭的消息近几周频繁见诸报端,原因是企业在订单萎缩、成本上升和全球贸易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挣扎求生。
在该省的工业中心,长期以来的坏消息让当地社区感到不安,引发了对失业的担忧,并打击了消费者信心,这只会使问题在恶性循环中变得更糟。
例如,奥彩包装——一家位于佛山的公司,曾在2023年融资1亿元人民币——由于成本上升和行业下滑,于6月份倒闭并解雇了数百名员工。
加拿大资助的制造和设计公司伟创力(Celestica),代表IBM和思科等国际巨头开展业务,在运营20多年后,于7月1日关闭了其东莞工厂。该公司告诉当地员工,此举是为了应对市场变化以及总部未来的战略调整。
“现在对企业主和工人来说真的很难,”广东省一家照明用品公司的老板谭建(音译)说,他亲眼目睹了一系列公司倒闭。“当他们看到这些公司倒闭的故事时,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
他说,他的公司也没有幸免。“老实说,即使是我们自己的出口订单也在下降。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压力。”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紧张局势,让中国的出口商感到不安。
“当全球需求不确定且关税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变化时,没有人愿意承诺招聘新员工,”义乌一家中型出口公司的运营经理说,他要求匿名。
“即使我们获得短期订单,我们也害怕扩大团队——风险太大了。”
与此同时,政府为遏制行业内过度竞争和削减一些快速增长行业中的过剩产能所做的努力——尽管旨在保障经济的长期健康——也引发了人们对短期内裁员的担忧。
上周,中央财经委员会——一个负责监督经济事务的共产党机构——举行了第六次会议。 会后发布的新闻稿中,委员会呼吁打击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这种竞争已导致价格进入下降通道。
该委员会还敦促逐步淘汰过时的工业产能,因为几个制造业部门正在开发需要较少人力投入的先进生产线——虽然这两项建议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可能会给就业市场带来麻烦。
例如,主要的太阳能玻璃制造商似乎准备缩减产量。 中国水泥协会(一个非政府行业协会)已发布关于其成员公司重组的正式指导意见,几家钢铁厂也已收到地方官员的通知,要求限制产量和控制排放。
当局也在采取直接行动。 根据国务院(中国内阁)周三发布的一份通知,将为雇用 16 至 24 岁失业人员的公司和社会组织提供一次性就业补贴。
为这些雇员提供正式合同并至少三个月全额缴纳失业、工伤和养老保险基金的雇主,每人将获得高达 1,500 元的补贴。
中国最高经济规划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额外拨款 100 亿元中央政府资金,以扩大其“以工代赈”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公共工程项目创造就业机会。
此类缓解措施将在许多领域受到欢迎,包括受到重创的太阳能行业。 2024年,在价格暴跌和供应过剩的情况下,大规模裁员席卷了整个行业。 包括隆基、通威、天合、晶科和晶澳在内的龙头企业为了生存而经历了痛苦的裁员。
根据隆基的年度报告,其员工人数在一年内从75,000人锐减至37,800人,降幅高达49.6%,为业内最大降幅。
晶科能源裁员超过23,600人,较上年下降41.1%。其他大型公司也纷纷大幅裁员20%以上,利润暴跌迫使这些行业巨头也进行深度削减。
当巨头们挣扎求生时,临时工和应届毕业生早已深陷困境。
在东莞经营一家制鞋厂多年的王杰(音译)注意到,该市临时工的工资一直在稳步下降——2022年每小时20元,2023年17元,而今年仅为13元。
在内陆更远的地方,湖北荆山的货车司机张亮(音译)睡在卡车里,顶着酷暑跨省运输货物,每月只能赚取约9,000元。
“我在卡车里煮方便面,”这位三十多岁的男子说。“几年前,我还梦想着买一块卡西欧手表。现在我根本不会想。每一分钱都很难赚。”
原地不动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北京,马克·唐(音译)
他在2012年购买了他的房子,现在它的市场价值已经回落到大致相同的水平。 很难找到买家,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话。
在各大城市,年轻的白领们也在重新调整自己的雄心壮志。 由于黯淡的就业前景似乎已成为现实,许多人选择稳定而不是冒险,继续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保持低调,等待风暴过去。
两年前,李茵(音译)毕业时,她对在广州一家城市规划公司的第一份工作,以及每月约5,000元的工资并不满意。 她决心去读研究生,以获得更好的选择。
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我改变了主意,”她说。“这份工作不需要太多加班。 老实说,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还不错。”
在北京一家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工作的30岁的马克·唐(音译)表示,他没有计划寻找新的职位。
“我当然害怕失去工作——那意味着失去稳定的收入,”他说。“每个人都在说——文章、视频——他们都在谈论现在找工作有多难。 所以我想,原地不动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原文链接:https://www.scmp.com/economy/china-economy/article/3317748/why-chinas-white-and-blue-collar-workers-are-worried-about-losing-their-shirts?module=top_story&pgtype=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