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举措将通过以较低利率的债券取代地方政府面临的抑制经济的债务,从而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分析人士认为,这有助于重振经济活动。
一家北京智库提议,中国应发行3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2万亿美元)的国债,以置换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从而重振增长势头,并从根本上消除金融风险。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这项举措,再加上价值数万亿元人民币的额外债券,用于支撑房地产市场、刺激消费和消除过剩工业产能,将是彻底解决中国地方层面债务和房地产危机的有力一步。
该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培林周三在该研究院举办的宏观经济论坛上讨论该报告时表示:“经济开始出现企稳迹象,但表面之下仍然存在重大风险。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债务高企,这扰乱了经济和金融运行。”
“我们需要的是一揽子全面的政策措施——更具体地说,是一揽子更积极的财政措施。”
中国在2024年末推出了一项1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7万亿美元)的债务置换计划——此举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因为财政部已查明,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总额为14.3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仍有数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层面债务未被财政部确认为政府负债,但它们仍然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这些债务由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承担,或以其他形式存在。
刘培林认为,大规模的债务置换计划不会提高中国的总体杠杆率,因为这些债务已经在账面上。这仅仅是中央政府发行债券来承担地方政府的负债,实际上是将债务负担转移到不同的实体。
与此同时,此举还将允许以较低利率的债券取代高成本的债务,这有助于重振经济活动。
具体而言,该报告建议发行4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债,通过将其转化为保障性住房来清理未售出的房屋库存,以及发行数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券,以帮助消化工业产能过剩并提振国内消费。
研究院院长、中国央行前顾问李稻葵在同一论坛上表示:“如果发行4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债来购买一半的房地产库存,并将其转化为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这将有效地重振房地产市场。”
202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上升势头,第一季度GDP增长5.4%。尽管美国提高了关税,但中国1月至5月期间的出口增长率仍达到7.2%。
然而,由于就业市场疲软,特别是对于最年轻的劳动者而言,以及房地产行业面临困境,再加上通缩压力和由于激烈竞争导致的制造业利润下降,论坛上的经济学家警告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重大的长期风险。
省级和市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在面临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和支出责任增加的情况下,仍然令人担忧。清华大学中心呼吁改变融资模式。
由于地方政府通常为长期基础设施项目借款,然后面临较短的还款期限,这对于他们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在长期的房地产困境中,土地出让收入和税收收入急剧下降。因此,他们不得不收取额外费用,增加非税收入以维持运营和偿还债务。
李主任认为,这种地方政府面临偿还公共债务的短期压力的模式,应该转变为“公共财政”模式,即使用国债等安全且流动性高的工具来资助基础设施项目。
李补充说:“国债甚至比持有现金更安全,而这正是中国金融体系最需要的。然而,国债的发行量远远不足,仅占GDP的25%以上。”
他表示,中国应该拥抱“公共财政”的理念,摆脱像管理收银机一样管理国家账户的思维模式:即孤立地看待每一笔交易,试图在短期内偿还债务,并在需要资金时急于偿还。
李说:“发行超长期国债可以让我们在债务到期时进行展期。这才是国家应该管理其账户和长期投资的方式,特别是基础设施——通过金融工具。”
原文链接:https://www.scmp.com/economy/china-economy/article/3316839/china-urged-restore-local-fiscal-capabilities-30-trillion-yuan-debt-swap?module=perpetual_scroll_0&pgtype=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