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商会报告评估了旨在降低中国对其他国家在关键技术和相关资源方面依赖的十年计划的影响。
随着北京在过去十年里通过“中国制造2025” (MIC2025) 倡议寻找增强国家技术独立性的方法,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拥有利益的欧洲公司越来越感到担忧,害怕进一步被边缘化。
为了追求中国的技术进步——旨在成为MIC2025计划中概述的某些行业的全球领导者——外国公司有时被视为通往更先进技术的宝贵桥梁。但中国快速的进步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即一旦这种互补优势消失,外国公司可能会被排除在外,中国欧盟商会在一份题为“中国制造2025:技术领导力的代价”的报告中表示。
“一旦中国公司拥有可比的技术,市场准入限制或缺乏竞争能力可能会导致外国公司市场份额的大幅损失,”商会周三发布的报告称。
尽管中国仅在少数几个行业实现了高度的自力更生,但商会指出,中国一直致力于消除对关键外国技术的依赖,并且很可能继续边缘化战略领域的外国公司。
“这将导致一个更加不全球化的世界,中国进一步被孤立,”商会报告警告说。“这也可能继续引发外部行动,对中国经济及其全球地位造成更大的损害。”
商会建议中国专注于执行现有的开放计划,并通过明确的指标和问责制来吸引外国投资,这是商会9月发布的年度《中国欧盟企业信心调查报告》中的内容,该报告显示欧洲企业对中国的信心已降至历史最低点。
欧洲企业并非唯一对中国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发出警报的。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制造2025”对其在先进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我们面临着失去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风险,这场革命正在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融合,从而改变事物制造方式的过程中展开,”地缘政治风险咨询公司Garnaut Global的董事总经理莉萨·托宾在2月初的国会小组听证会上表示。
尽管近年来北京已不愿公开提及该政策,并且在全球反对声浪中,未发布对“中国制造2025”的官方评估,但《南华早报》去年4月的一项调查发现,该计划中制定的86%的目标已经实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显了北京对下一代技术的日益关注,首次提及了“6G网络”和“具身人工智能”等术语。
由于中美贸易战为其他国家重新评估与北京的关系提供了机会,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最近一直很微妙。
尽管近年来存在贸易争端,但由于华盛顿的关税升级扰乱了全球贸易,北京和布鲁塞尔最近加强了沟通。
上周,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马罗斯·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同意就电动汽车(EV)定价开始谈判,并探讨汽车领域的投资机会。
双方还表示愿意尽快启动市场准入谈判,并支持恢复双边贸易救济对话,以解决欧盟对摩擦点的担忧,特别是关于此前运往美国的中国出口商品。
10月下旬,欧盟在进行反补贴调查后,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关税提高至高达45%。
原文链接:https://www.scmp.com/economy/global-economy/article/3306636/after-made-china-2025-are-foreign-firms-risk-losing-tech-edge-market-share?module=perpetual_scroll_0&pgtype=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