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政府入不敷出,可悲的是,通货膨胀是最可能的摆脱困境的方式。

几乎在所有富裕国家,政府财政都一片狼藉。法国的债务不断攀升,更换总理的速度比凡尔赛宫更换假发还快;最新上任的总理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于10月14日提议推迟提高退休年龄,而此举本应恢复预算的合理性。在日本,两位首相候选人都想大手大脚地花钱,尽管他们国家债务累累。英国面临大幅增税,以填补预算漏洞,此前福利改革基本已被放弃——尽管去年已经进行了所谓的“一次性”增税。笼罩一切的是美国高达GDP 6%的不可持续的赤字,唐纳德·特朗普总统还考虑通过进一步减税来增加这一赤字。

政府还能这样长期超支多久?富裕国家的公共债务已经相当于GDP的110%;在新冠疫情之前,只有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才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当时,英国实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紧缩预算,以偿还债权人。然而,正如我们的特别报告解释的那样,今天的政治家们都在努力平衡账目。

他们无法避免不断上涨的利息支出和更高的国防开支;人口老龄化施加着不可抗拒的选举压力,要求政府拨付更多资金。增税同样困难。在欧洲,政府收入已经很高;在美国,增税等同于选举失败。在全民普选时代,七国集团经济体中只有一次主要通过勒紧裤腰带来大幅降低债务: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加拿大,正值技术官僚时代的高峰期。不要指望今天有人能重演这一招。

你可能希望人工智能(AI)驱动的生产力增长能够缓解政府艰难的预算选择。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国家倾向于通过劳动力增加或作为小国赶超其他经济体来实现债务摆脱。像人工智能这样的突破性技术则不同。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增加而上升:在大型福利国家,它们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飙升。标准经济模型也认为,利率也会上升。如果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奇迹般的影响,那么今天用于数据中心和芯片的巨额支出将会变得更大。这将推高利率,使得遗留债务的偿还成本更高,并抵消了更快增长带来的财政意外之财。

因此,政府越来越有可能像二战后的几十年那样,转而求助于通货膨胀和金融抑制,以降低其高额债务的实际价值。实施这种策略的机制已在中央银行就位,它们在债券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已经,像特朗普和英国的奈杰尔·法拉奇这样的民粹主义者正在攻击他们国家的中央银行,并提出削弱对抗通货膨胀的防御的建议。

物价上涨不受欢迎——问问倒霉的乔·拜登就知道了——但物价上涨的发生并不需要政治支持。在20世纪70年代或2022年,没有人为它们投过票。当政府无法齐心协力,推行不可持续的经济政策时,通货膨胀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当市场醒悟过来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因此,更有理由提前思考并反思通货膨胀如何损害经济和社会。它不公平地重新分配财富:从债权人到债务人;从拥有现金和债券的人到拥有房屋等实物资产的人;以及从那些以现金形式签订合同和工资的人到那些足够狡猾,能够预料到更高价格的人。它造成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的“财富的任意重新安排”。而这可能发生在社会正在努力应对其他财富转移之际,而失败者也会认为这些转移是不公平的:在劳动力市场,人工智能承担了日常办公室工作;以及通过继承,婴儿潮一代将巨额财产财富遗赠给那些幸运地拥有合适父母的人。

这种多管齐下的财富剧变可能会摧毁将民主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中产阶级,并扰乱社会契约。在20世纪,受通货膨胀困扰的阿根廷从世界上最富有的年轻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从中等收入经济体,从一场危机走向另一场危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生的竞争不是为了谁能创新或成为最具生产力的人,而是为了谁能控制国家并利用其权力来帮助他们避免通货膨胀的没收效应。这就是那些领导人否认或逃避预算约束以追求再分配的地方的未来。十年前,本报敦促巴西和印度等新兴市场注意阿根廷的寓言。今天,我们的警告是针对世界上最富裕的经济体。

然而,这种下行螺旋并非不可避免。20世纪70年代持续的物价上涨也导致了罗纳德·里根和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当选,他们认为稳健的货币是国家与公民之间契约的核心。他们建立了一种正统观念,即如果公共债务要得到兑现,那么它们也需要得到证明并且是可持续的。美联储发动了一场反通货膨胀的战争,为一代人确立了独立央行的信誉。这种技术官僚模式蔓延开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新兴市场通货膨胀的下降堪称奇迹。即使是处境艰难的哈维尔·米莱也可能使阿根廷繁荣昌盛。

一个岔路口
富裕世界将走向哪条道路——毁灭性的还是审慎的?在许多国家,当预算紧缩来临时,民粹主义者将掌权。也许他们将被指责造成了混乱,从而增加了回归稳健预算的可能性。在任何地方,现金储蓄者和债券持有人的联盟都会反对通货膨胀。他们的声音是否会被听到,很可能取决于债券市场和政治家之间的一系列冲突,其中一些冲突可能会变得难看。

如果世界能够摆脱较低的债务,并意识到过度借贷的危险,那么某种形式的复兴是可能的。另一种选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陷入混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