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由前华为“天才少年”招募者联合创立的机器人初创公司,拥有雄心勃勃的5000台产量目标,远远超过2024年的产量。
总部位于上海的机器人初创公司Agibot,由前华为“天才少年”招聘人员联合创立,据一位高级管理人员透露,该公司今年的目标是生产多达5000台机器人,与埃隆·马斯克的擎天柱计划相媲美。
该公司又名智元机器人,计划今年交付3000至5000台机器人,与去年交付的不到1000台相比,这是一个显著的增长。Agibot合伙人兼公司具身智能部门总裁姚茂青表示。 产量激增反映了中国机器人初创企业在国内行业蓬勃发展之际,渴望扩张的意愿。
政府数据显示,1月和2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7%,达到91088台,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36%,达到150万台。
姚茂庆,Agibot具身智能部门总裁。图片来源:提供
Agibot成立于2023年,已崛起成为上海机器人领域的关键参与者,并在临港新区设有工厂。姚茂庆表示,该公司计划在浦东新区开设一家新工厂,以将其月产能提高到400多台机器人。
姚茂庆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工业场景中部署新产品,在特定任务中取代人类,从而创造切实的客户价值。”
他还补充说,人形机器人在家庭中的普及可能还需要大约五年时间。
Agibot由彭志辉联合创立,彭志辉曾是华为备受瞩目的“天才少年”计划的成员,该计划旨在表彰中国顶尖的青年人才。彭志辉与宇树科技的王兴兴等企业家一起,被视为推动中国成为机器人领域主导力量的关键人物。
姚茂庆曾在谷歌旗下Waymo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工作过,是一位自动驾驶行业的资深人士。他表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优势,包括完善的硬件供应链和丰富的人工智能人才。
姚茂庆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实际上才刚刚起步,许多应用尚待开发,生产成本仍然很高。”他预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关键部件(如电机、减速器和模块)的费用将在更大的产量中分摊,并受益于制造良率的提高,成本将大幅下降。
姚茂庆表示,一旦单位成本接近5万元人民币(6900美元),广泛应用就将成为可能。
Agibot目前运营着三条核心产品线:元征,一款为商业用途设计的双足人形机器人;精灵,一款带有轮子的双臂机器人;以及灵犀,一款为开发者和消费者设计的小型人形机器人。今年1月,这家初创公司宣布其第1000台机器人下线,其中包括269台轮式机器人和731台双足机器人。彭志辉现在负责灵犀的开发,该机器人最近推出了最新的X2型号。
Agibot机器人演示叠衣服。照片来源:Agibot
Agibot至少完成了八轮融资,吸引了来自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如高瓴创投、蓝驰创投、红杉资本集团和中科院支持的中科创星)的投资。中国企业数据追踪平台天眼查显示,行业巨头比亚迪和北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汽),以及临港科创基金等市级背景基金也已投入资金。
姚先生表示,这家初创公司目前的估值约为100亿元人民币。
与其他机器人公司一样,Agibot面临着数据稀缺的挑战。与训练大型语言模型所需的大量在线文本数据不同,机器人需要能够分析其周围物理环境的多模态模型。
Agibot已在上海建立了一个数据收集中心,约100台机器人每天在2000平方米的设施内生成约5万条高质量运动数据记录。每条记录包含数万个token。
姚先生说:“为了实现通用智能,机器人需要更多的数据,以便我们可以验证缩放定律,并期待一旦数据达到数十亿个token后出现新兴能力。”他强调Agibot致力于开源数据集、与行业同行和用户合作以及通过模拟生成补充数据。
本月早些时候,Agibot推出了“Genie Operator-1”,这是一个通用具身基础模型,声称可以增强机器人的多任务处理能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scmp.com/tech/big-tech/article/3303666/chinese-humanoid-robot-maker-agibot-plans-match-musks-optimus-output-year?module=perpetual_scroll_0&pgtype=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