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这项技术发挥了它的潜力,还是会有很多人倾家荡产。

它已经位列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投资热潮之列。今年,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将花费近4000亿美元用于运行人工智能(AI)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世界领先的模型制造商OpenAI和Anthropic每隔几个月就会筹集数十亿美元;它们的总估值正在接近5000亿美元。分析师估计,到2028年底,全球在数据中心上的支出将超过3万亿美元。

这些押注的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值得问一下回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即使这项技术成功了,也会有很多人血本无归。而如果它失败了,经济和金融上的痛苦将是迅速而剧烈的。

投资者总是涌向有前景的技术,但这次人工智能热潮比以往许多繁荣时期都更加极端。支持者认为,通用人工智能(AGI)——在大多数认知任务上都优于普通人的模型——可能只需几年时间就能实现。第一个实现它的公司可能会获得难以想象的回报。投资者和创新者知道他们可能没有支持正确的模型。但如果他们缓慢而谨慎地投资,那还不如根本不要投资。

因此,一场无情的投资竞赛正在进行,大型科技公司竞相挥霍资金购买构建最大模型所需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多的额外参与者,从房地产开发商到发电商,都被卷入其中。甲骨文是最新加入派对的公司。9月10日,该公司发布了对其人工智能相关云业务的雄心勃勃的预测后,其价值飙升,短暂地让其老板拉里·埃里森成为世界首富。

无论发生什么,许多投资者都会赔钱。正如我们在7月份所写的那样,在最乐观的情况下,AGI将会到来,并开创一个每年可能增长20%的新经济增长世界。一些股东将享受天文数字般的回报;许多其他人将面临巨大损失。

然而,也应该考虑更平凡的场景。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式可能与投资者预期的方式不同。例如,当交流电在19世纪最终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时,直流电公司黯然失色,被迫合并。如今,投资者认为,可能的人工智能赢家是那些能够运行最大模型的公司。但是,正如我们本周报道的那样,早期采用者正在转向较小的语言模型,这可能表明最终需要的计算能力可能更少。

或许,广泛普及的道路可能比投资者预期的更加缓慢和坎坷,让今天的 AI 落后者有机会迎头赶上。技术上的小问题、快速供电的困难或管理上的惰性可能意味着推广速度比最初希望的要慢。当他们下调对 AI 收入的预期时,许多投资者和债权人可能不太愿意接受巨额投资。资本流动可能会放缓;一些在亏损重压下挣扎的初创企业可能会彻底倒闭。


那么,如果出现 AI 降温会是什么样子?首先,今天的大量支出可能会被证明是毫无价值的。在 19 世纪的铁路狂热之后,英国留下了轨道、隧道和桥梁;其中许多至今仍在为乘客服务。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建造的光纤网络中,比特和字节仍然飞速穿梭。而 AI 繁荣留下的遗产可能不会那么持久。虽然数据中心的外壳和新增电力容量可能可以找到其他用途,但超过一半的资本支出都花在了服务器和专用芯片上,这些东西几年后就会过时。


好消息是,今天的金融体系或许能够承受住这一打击。一些技术泡沫破裂是残酷的;在 1860 年代英国铁路泡沫破裂后,银行遭受了巨额损失,导致信贷紧缩。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数据中心的大部分投资都来自大型科技公司雄厚的利润储备。


尽管包括 Meta 在内的公司正在转向债务来帮助资助其最新投资,但其利润丰厚的业务和稳健的资产负债表意味着它们有能力为技术繁荣提供资金。最热衷于提供信贷的是私人市场基金,这些基金通常由富有的个人和机构而非普通储户提供资金。AI 初创公司往往由资本充足的风险投资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提供资金,它们可以承受损失。


然而,问题仍然可能出现。投资热潮蔓延得越广,融资结构可能变得越危险,负债累累的公司可能被卷入的程度就越深。电力公司迫切希望增加投资,以满足 AI 所需的电力;一家负债累累的公用事业公司很容易过度扩张。

美国的经济也将遭受沉重打击。据估计,过去一年,AI 繁荣贡献了其 GDP 增长的 40%——对于一个仅占总产出几个百分点的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投资项目被缩减或完全取消,这将转化为经济痛苦,因为建造的数据中心减少了,雇佣来建造这些数据中心的工人也减少了。


警惕烧伤

更糟糕的是,股市下跌可能导致资产所有者削减支出。由于与 AI 相关的公司估值飙升,如今的投资组合主要由少数几家科技公司主导。而且,与 2000 年相比,家庭对股票的敞口更大;如果价格下跌,他们的信心和支出可能会受到打击。最贫穷的人可以免受影响,因为他们往往持有很少的股票。但正是富人推动了过去一年美国的消费。如果失去了这些力量源泉,随着关税和高利率造成损害,经济将会走弱。


繁荣越大,AI 降温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就越大。如果这项技术最终实现了人们对其所做的奢华承诺,那么历史将开启新的篇章。然而,关于人们狂热追求 AI 的故事也将被载入史册。■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