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报

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脉络、日本经验与中国挑战

摘 要 :资 产 负 债 表 衰 退 理 论 认 为 ,当 资 产 价 格 暴 跌 导致 私 人 部 门 资 产 负 债 表 恶 化 时 , 后 者 会 转 而 追 求 负 债 最小 化 ,从 而 导 致 经 济 陷 入 持 久 衰 退 。美 国 和 日 本 都 曾 发 生过 资 产 负 债 表 衰 退 。防 范 中 国 陷 入 资 产 负 债 表 衰 退 ,是 经

6 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美联储每年召开 8 次议息会议,会议纪要(Minutes)是对政策形成过程和政策背后逻辑的详细说明,一般在会议三周后公布。6 月 12 日议息会议的决定是利率不变(5.25-5.5%的政策利率目标区间)、正式开始放缓缩表(将美债月度赎回上限从 600 亿美元降至每月 250 亿美元)。7 月 3 日公布的议息会议纪要展示了当时决策背后的更多细节。

以正合,出奇胜——资产极致分化后的再平衡 2024 年下半年海外市场展望

 回顾:降息预期反复,市场极化演绎。上半年美国经济存在韧性,通胀黏性显现,首次降息时点从年初预期的 3 月延后至 9 月,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上升引发部分亚太货币贬值。美债定价锚作用减弱,伦敦金现在部分央行的避险需求刺激下创历史新高。市场极化演绎,美股 AI 板块独领风骚,科技龙头与中小盘的分化加剧。 现实:美国内生动能转弱,通胀担忧或消弥。

三中全会的八大关注点

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三中全会历来是改革风向标。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改革方案多从三中全会提出。本次三中全会将凝聚改革共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将改革推进深水区。通过梳理近期高层的相关会议、调研和重要文章,我们整理出以下八大关注点。

消费税改革:现状、基础与方向

我国现行的消费税制度始于 1994 年税制改革,其目的是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我国消费税的税基相对较窄,现行税目为15 个,其中成品油消费税占比约为 60%,是消费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完善增值税的两大主线

历次增值税改革均是适配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我国增值税改革先后经历过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是1994年至2003年期间的增值税初步建立阶段,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解决了不同环节的重复纳税问题;二是2004年至2011年期间的增值税消费型转型阶段,此次改革在加入WTO后大幅了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引进;三是2012年至2016年期间的“营改增”改革阶段

警惕债市风险

央行开展国债借入操作,释放重要信号。央行借入国债,大概率是为了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国债可以卖出,所以这一操作可以理解为债券的“融券卖出”。其本身释放的信号非常明显,即央行希望引导债券利率上行。自 4 月份以来,央行多次发声为债券市场降温。

市场的两个恐惧症

市场对当前经济存在两个“恐惧症”,第一个是担心地产的量价下行引发金融系统风险,第二个是担心出口在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大幅下行。之所以叫“恐惧症”,原因是叙事和现实之间存在差异。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系列研究之三

我国的消费税是在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中建立的一种流转税。消费税具有筹集财政收入、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矫正市场负外部性的功能,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在实践中,消费税的课税对象集中于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因而消费税能够成为政府调节生产消费和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手段。

“刚”与“荒”——货币政策框架的艰难平衡

1、当下央行困境简单理解为——汇率掣肘降息,金融机构负债端资金利率面临之“刚”;地产回落与地方压降债务,高收益资产湮灭,金融机构资产端存在之“荒”。2、因为资产“荒”对应负债“刚”,金融机构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存在倒挂。在此情境下,央行频频提示长端利率过低,一是因为倒挂孕育机构的期限错配风险,二是因为长期资产收益率过快下行或加剧资本外流的预期。